我是来自国网浙江杭州供电公司的徐靖雯。 一甲子前,杭州萧山有这么一段顺口溜,描述当时的贫困。“吃的石米饭,睡的白沙滩,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如今,缺地少粮的滩涂之地,已蜕变成灯火璀璨的钱江南岸。沧海桑田,这座城蝶变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从三盏灯说起。 第一盏灯,是一盏见证壮阔历史的煤油灯。它来自杭电第一代劳模代表王金林,点亮了围垦之灯,引领城市起点的“开拓时代”。 1966年,被联合国称为“人类造地史上奇迹”的萧山围垦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响亮的口号映射着城市迈出新起点的决心。 然而围垦初期没有电,全靠肩扛手抬,进度缓慢。要用电,必须立杆。 彼时的王金林才28岁,他深知“电”对于围垦、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立杆,就是他和同事们的信仰之战。 前进的道路泥泞,他们就光脚运杆。碎石扎破了脚,鲜血流了一路,身上的衣衫混杂着汗水和泥污,沉重不堪。他们便赤膊上阵,即使蚊虫叮咬,阳光暴晒,也毫不停歇。 有时候,电杆刚立好,就被潮水冲倒。那就再立,倒一次架一次,平均一根杆子要架设12次。 白天抢完进度,晚上点着这盏煤油灯,和第二天的潮水抢时间,继续鏖战立杆,就为着一个目标——让围垦用上电! “作为党员,围垦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是那一代党员最光荣的使命。”这是王金林生前最后的影像资料,他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如灯一般散发出无尽的信仰之光,点亮了80多公里海岸线。这盏灯,映射出电力人的魂魄,指引着电力人前行,必将一代代流传,点亮每一座城市崭新的起点。 第二盏灯,是黑夜里的一支手电筒。它点亮了“企业之灯”,照亮改革开放的“钱江时代”。 有这么一家企业,水立方、中国天眼、杭州亚运会所有新建场馆,背后都有它的身影。它就是东南网架集团。 2002年夏天,集团突发停电事故,恰逢第二天有重要的国际项目交付,若不能及时恢复供电,企业将面临重大的损失。萧电尖刀班员工楼继明第一时间带班赶到。当时的排查技术远不如现在,在这支手电筒的光照下,楼继明一个个打开井盖,爬进电缆工井排查电缆。井下的空间狭小逼仄,闷热潮湿,他只能佝偻着,艰难排查。最终,在凌晨三点完成了排查抢修。当灯亮起来的那一刻,楼继明的腰却已经僵得直不起来。东南网架集团的徐齐东主任紧紧地握住楼纪明的手,由衷感叹道:“谢谢你们送来了电,谢谢!” 滴水窥海。海康威视、传化集团、万向集团等一众企业在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而电力始终在企业背后保驾护航。点亮企业之灯,让用户从“用上电”到“用好电”,我们将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第三盏灯,源自丝路之光。这束光点亮了绿色亚运之灯,照亮迈向未来的“荣耀时代”。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是父亲的关爱。可是,有这样一位父亲,却不得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他就是亚运保电员工——史途嘉。 当我随着他走上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巡检马道的时候,低矮的护栏,55米的高度,让我晕眩不已。可是这样惊险的高空,狭窄的马道,他每一天都要走上万步。在夜深人静时轻手轻脚地回家,是他的常态。“爸爸,我好想你。”当史途嘉听到4岁的小儿子在视频里这样对他哭诉时,他感到了对家人深深的愧疚。 今年1月,亚运场馆和亚运村迎来了全“亮”时刻。我问途嘉:“你每天巡检,经常通宵,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后悔吗?”他指着身后说道:“没有陪儿子,当然遗憾,以后会想办法弥补。可我陪伴了另一个孩子的成长,这身后的亚运村,这片光亮,是展现国家的荣耀的光,就是我的孩子啊!” 看!3200米的高原上,千古风沙和倾城日光,通过一排排簇新的光伏板、一座座风力发电机,转化成绿色电能,穿越3000公里点亮“大莲花”上空的璀璨之光,让亚运史上首次100%绿电供应成为现实。这点亮的第三盏灯,正是祖国母亲向世界展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责任与担当。 从古至今,如果你想看电的模样,这盛世便是最好的回答。三盏灯,三代人,不变的是国家电网人永恒的初心: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 信息来源:国网浙江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