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乡亲们的好日子捎到会上去 金秋暖阳,风吹稻浪。仪征经济开发区沿江村的稻田里,黄澄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 “书记,记得把我们的‘金香玉1号’捎上会啊!”最近这段时间,沿江村村民们见到周维忠都要这么提醒一句。 9月19日,记者在沿江村见到党的二十大代表、国网江苏电力仪征市供电公司滨江供电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周维忠时,这位沿江村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正在稻田边向村民交代灌溉事项。 在村里干了35年电工的周维忠时刻关注着沿江村的发展。沿江村有3000多亩耕地,是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区。没有工业、养殖业,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如何带着村民一起致富?周维忠担任“第一书记”后,促成沿江村党支部、国网扬州供电公司营销部党支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水稻经作室党支部和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党委开展“四方”结对共建,合作共建200亩精品水稻种植基地。 沉睡的农田被唤醒。今年,55亩蔬菜基地及电气化大棚、200亩有机水稻种植、电力爱心超市、梦想小屋等富民惠民项目相继在沿江村落地。 捻着抽穗的稻谷,周维忠算了一笔账:待10月底水稻收获时,村委会将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稻谷全部收购,并注册商标对稻米进行专销。200亩精品水稻预计亩产超700斤,收获稻谷14万斤以上,折合大米约9.8万斤,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超10万元。 “断电了?是不是电表坏了?别急啊,我马上来看看。”正说着水稻的事,周维忠接到村民的电话,当即拿起工具包,骑上电瓶车赶了过去。“大事小事,我们都会找‘电工书记’老周。他懂政策,办法多。”一旁的村民说道。 保障全村用电,是周维忠坚守多年的职责。但村民们说到的一项“政策”,却是周维忠说了多年的爱心“谎言”。1998年夏天,他准备去沿江村唐永富家催交300多元电费。可当走进唐家大门,看到一只眼睛失明的老唐,了解这个家庭的困难后,他把原先想说的话咽了回去。“老唐,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好消息的,家里有困难,可以享受国家用电减免政策。你欠的电费已经免了,以后也不用交啦。”从此,周维忠自掏腰包,为包括老唐在内的15户困难家庭垫付电费,这项“政策”也成了沿江村困难村民的“特殊待遇”。 “只要村民有需要,我会把这个爱心‘谎言’一直说下去。”在周维忠的带领下,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滨江供电所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们共同将“电费减免政策”执行了24年。如今,服务队已发展到12人,他们不仅负责村里的电力保供工作,还义务为村里修整危桥,帮孤寡老人维修房屋、收割庄稼,替农户直播带货,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沿江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服务大厅隔壁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墙上挂着“电力爱心超市”的招牌。来这儿买东西,无需付钱,只要付出爱心,即可兑换商品。“改变农村,不仅仅是增加村民收入,还要让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周维忠说,这是国家电网赋能乡村工程爱心助农行动公益品牌中的重点项目,由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负责建设,沿江村“两委”班子参与共同运营管理,村民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乡村治理、乡风建设、思想教育等活动得到积分,到超市兑换各类商品。爱心超市还会拿出商品,对村里的困难家庭和群体进行慰问。 为乡村振兴充电,周维忠甘做“充电宝”。“把乡亲们的好日子带上大会,传递给更多农民朋友,也把更多好政策带回来,让政策在村里落地开花。”喜迎党的二十大,周维忠和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按照供电区域划分,每人承包一片,以更周到的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心中电火花 温暖千万家 中秋时节,地处长江边的江苏省仪征市十二圩经济开发区沿江村丹桂飘香、果红苗绿。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国网江苏仪征市供电公司滨江供电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周维忠骑行在乡间小道上,他又要去探望村里10多位孤寡老人,还要去查看试种的200亩精品水稻的长势。 一路上,“维忠”“小忠子”“大好人”“周模范”“周书记”的声音不绝于耳,周维忠憨笑着答应,一阵温暖在秋风里弥漫。 缘起一句“谎言” 1998年初,村民唐永富家连续几个月没交电费,周维忠依照《供用电条例》规定到唐家催费。周维忠走进唐家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傻眼了:房屋破旧,家徒四壁,甚至连一条像样的板凳都没有。更让他于心不忍的是,唐永富10多岁的儿子唐久亮手捂脏兮兮的脸,蜷缩在墙角直打哆嗦。得知这三口之家的经济来源依仗“低保”和打零工挣得的一点收入,周维忠考虑了一会儿便对老唐说,国家有“政策减免”,像你这样的家庭可用“免费电”。其实,周维忠说的是一句“谎言”,他回到供电所就以唐永富的名义补交了136元电费,并想将“谎言”进行到底,替唐家交以后的电费。 虽说帮唐家交电费解了困,但唐久亮可怜的模样始终让周维忠念念不忘,他萌发出今后把小久亮当作自己“儿子”的善念。13岁的唐久亮经医学鉴定为二级智残,他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就连钞票的面额是10元还是20元都分不清。 周维忠先是挨家逐户打招呼,让村民们以后不要叫小久亮“呆子”“傻子”,年龄相仿的孩子更不能欺负取笑他。没过多久,小久亮觉得有“安全感”了,还大胆地走出了家门。 一次,“儿子”捡起地上别人吃剩下的苹果啃起来,正好被路过的周维忠看到。脾气一向温和的周维忠火冒三丈,呵斥“儿子”把苹果扔掉。那天以后,小久亮再也不捡吃别人扔掉的食物了。周维忠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帮助其纠正坏习惯,“儿子”对事物“好与坏”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 好心的邻居们鼓动小久亮喊周维忠“电爸爸”。小久亮只是傻笑,口齿不清的他哪里能喊出“电爸爸”来。仪征当地有句方言:锅灶上的汤罐水是带热的!在周维忠的悉心“调教”下,一年之后小久亮终于完整地喊出“电爸爸”。周维忠将“儿子”一把搂在怀里,觉得小久亮没有辜负自己的操劳。 老实巴交的唐永富说,没有周维忠的关怀照料,小久亮早就流浪在外,家也散掉了。如今,小久亮37岁了,平时愿意跟着妈妈拾废品挣生活费,农忙时也乐意帮助邻居。有一次,小久亮看到一辆汽车经过,连忙挪开别人家横在路上的水管,生怕水管被压坏。常人懒得做的事,久亮居然主动去做!周维忠知道后十分开心。 叫声“外快儿子” 2022年6月的一天,79岁的孤寡老人鸦杏福离开了人世。从6岁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后,鸦杏福就没有走出过家门。离世前,鸦杏福让护工老蒋推他到庄子口,指认周维忠住家的方向。他对老蒋说,周维忠就是他的“外快儿子”,没有周维忠像儿子一般体贴照顾,他是不可能有这么长久的寿命的。 沿江村有低保户12户、五保户13户、智残者73人。83岁的桂德九原先住在村边一处年久失修的“公房”里。周维忠不但花钱买材料,还当苦力为他铺地砖、吊天花顶,让房间变得舒适宜居。“生日,周维忠帮我过的;房子,周维忠帮我修的;我的老命,都是周维忠救的。”桂德九时常眯着眼、坐在门前圈椅上这么自言自语,他还时不时向路人炫耀:“虽然无儿无女,但我也是有福之人啊!” 周维忠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民家的琐事:黄泥组吕美桃眼疾,徐庄组缪志淦腿残,槽坊组卞荣华肠梗阻……周维忠还备注下他们吃什么药,下次什么时候去买,就连他们喜欢吃什么食物都写得清清楚楚。 孤寡老人们无法回报周维忠对他们的“好”,但心里永远不忘他的“恩”。2012年5月,已过80岁的孤寡老人郭敏忠硬是拄着拐杖蹒跚3个多小时,将委托别人帮写的一封感谢信送到周维忠所在的供电所;77岁的胡加平在弥留之际,频频用手指向屋顶的灯泡,示意叫周维忠来,临走也要见他一面。老人还留下遗言,要把轮椅车、电视机、电风扇等物品送给周维忠。 20多年来,周维忠相继为8位孤寡老人当孝子送终。在沿江村,先后有15位孤寡老人称呼周维忠为“外快儿子”。 做实“第一书记” 2022年3月8日,周维忠被扬州市委组织部委派担任仪征市十二圩经济开发区沿江村“第一书记”。接过沉甸甸的任命书,周维忠在心里不停地给自己打气鼓劲:做“第一书记”一定要像模像样的,决不能徒有虚名,摆花架子! 位于长江北岸的沿江村,属于国家农田保护区,共有3776亩耕地,农产品生产是村里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局限于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和较为低效的生产方式,又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销售不畅,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外流,沿江村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周维忠与村委会一班人商议,决定先从村里水稻种植“老本行”入手,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虽说是干‘老本行’,但不能‘走老路’,不但要科技种田,还要借助‘外力’。”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达成了共识。 4月8日,在周维忠的提议和促成下,沿江村党支部、国网扬州供电公司营销部党支部、江苏里下河农科所水稻经作室党支部和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党委开展“四方”结对共建。结对签约书中写到,在沿江村建设200亩精品水稻种植基地和55亩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 眼下,200亩“金香玉1号”精品稻种长势喜人,55亩特产蔬菜陆续植种。“待稻谷10月底收获时,沿江村村委会将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全部收购,并注册特色商标对稻米进行专销。”周维忠介绍,200亩精品水稻按照亩产700斤计算,总产量约14万斤,折合大米约9.8万斤。 不知情的人以为周维忠当“第一书记”会多拿一份工资,其实他当的是不带薪水的书记。以往在供电所工作再忙,周维忠都会早点回家为家人做饭,抱一抱可亲的外孙女。自从当上“第一书记”,这个温馨欢乐的场景出现的频率便降低了。周维忠每天花在村里的时间超过2小时,皮肤变黑了,体重减轻了,但村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他觉得非常值。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