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暨2020年工作会议上,公司授予周孝信、薛禹胜、黄其励、沈国荣、郭剑波、陈维江、汤广福等7名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功勋人物”荣誉称号。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授予这一荣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电网科学技术进步有力推动我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公司系统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电网防灾减灾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创新成果,实现公司从技术跟随到技术赶超、从技术赶超向技术引领的跨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公司决定授予周孝信等7名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功勋人物”荣誉称号。 公司号召广大干部员工要以7位科技功勋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立足本职、辛勤耕耘,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不断攀登世界电力技术制高点,为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事迹简介 周孝信,我国著名电力系统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40年4月7日生于山东省蓬莱市,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IEEEFellow。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现代电力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主持开发了我国第一套“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大型软件,该软件在全国各地电力系统广泛应用。多年来参加或主持我国多项大型超高压输电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在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第一条±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等电力系统工程中提出并采用新的仿真计算分析模型、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新型灵活交流输电系统,主持超高压输电系统可控串补等重点项目,致力于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以适应未来电力系统发展要求。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的研究工作。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被IEEEPES授予NariHingoraniFACTS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EI、SCI论文110余篇。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禹胜,我国著名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非自治非线性系统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的创立者。1941年2月7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3年毕业于原山东工学院,1981年获电力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网安全运行风险量化分析与协调控制攻关团队和能源互联网风险分析与决策科技攻关团队带头人,亚洲地区电力能源领域影响因子最高SCI期刊《MPCE》创刊主编,国内顶级中文学术期刊《电力系统自动化》主编。 发明的扩展等面积准则(EEAC)突破了电力系统大扰动稳定量化分析这一世界难题,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成功出口至近30个境外电力公司和大学;设计的大电网停电综合防御系统WARMAP,防御范围覆盖中国约4/5的电网,为中国电力安全提供坚强技术保障,被评为首批243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提出了在能源领域信息、物理、社会系统的研究框架,即在电力系统研究中增加对信息系统、非电的能源系统、非能源的物理系统、人的行为等社会系统的考虑。两次受邀在ProceedingsofIEEE主刊上发表阐述相关思想的学术论文,并在国际上得到热烈反响。 截至2018年年底,共出版专著5部,发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首届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其励,蒸汽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41年1月15日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6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动力系,1968年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三系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发电厂,后在东北电管局科技处、东北电力技术改进局、锦州发电厂、辽宁省电力工业局、东北电管局、东北电网公司和国网东北分部等单位工作,分别任厂长和总工程师。1981年公派赴日本进修,198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工学博士。曾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电工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电网安全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煤基清洁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能源和电力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在燃煤清洁高效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节能环保和能源发展战略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负责并实施节能降耗、节油、降NOx排放等重大技术改造工程70余项;主持实施煤粉均匀分配、烟风系统优化及大流量测量等领域20余项工程。主持或参加40余项有关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咨询研究,在能源领域可再生能源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多种能源综合协同利用等大能源系统等方面为国家提出了参考建议。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0余项。主编或参编专著5本、科普读物若干,发表技术论文7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国荣,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9年7月生于江苏省武进市,1978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原华北电力学院),1982年毕业于电力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静态继电保护装置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和柔性交直流输电等领域取得多项成就。创造性提出了“工频变化量继电保护原理”“振荡闭锁开放原理”和“循序阻抗判别原理”,解决了继电保护安全可靠和快速动作难以兼顾,以及电网失步和系统振荡难以区分的历史性难题;提出并组织构建了以“三道防线”为基础的电网安全稳定架构,为保证电网暂态稳定、防止大面积电网崩溃起到关键作用;带领团队开发的系列化电力控制保护,以及柔性直流输电、统一潮流控制系统(UPFC)等高端智能电力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我国电力科技进步和重大电力装备国产化作出积极贡献。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30多项,2项专利获国家优秀专利奖,发表论文30余篇。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剑波,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专家。1960年3月6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湖南省桃源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84年毕业于电力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在电网规划、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及风电并网安全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参加了三峡输电等电网规划研究,主持了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全国互联电网(2020~2050年)规划系列研究;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控串补装置和特高压串补装置,带领团队开发了跨大区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组织建成了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实验)中心,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公共研发实验平台,提高了风电并网安全水平。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维江,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8年12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1985年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磁瞬态分析方法与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了交直流特高压输电系统电磁与绝缘特性基础问题研究,获得多时间尺度瞬态过电压特性,支撑我国研发成功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系统研究了电网雷击上行先导放电机理与绝缘线路雷击断线机理,提出了基于雷击概率分布实施疏、堵措施的差异化防护方法,研发出的系列防护装置在电力系统和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获广泛应用。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特等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汤广福,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66年8月9日生于安徽省滁州市,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国际大电网会议组织(CIGRE)高压直流与电力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针对电力电子换流内在规律、强电磁环境驱动与保护、等效试验机理等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在该领域重要装备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发和工程应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先后完成静止无功补偿器、可控串联补偿器、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柔性直流换流阀和高压直流断路器等高端电力装备的研制,陆续实施多项参数居国际首位的重大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为实现电网灵活可控、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高效接纳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手段。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77项,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3项。获第九届中国工程科技光华青年奖。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37篇。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