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2月29日,捷报传来,作为河北省深度贫困县的阜平、涞源两县,已经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摘掉了“深度贫困”的标签。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注定被载入河北脱贫攻坚的史册;而对于国网河北电力,对于保定公司,对于这两个县公司,这一刻,同样是拥有不凡历程的光辉一页。从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向全国发出脱贫攻坚进军令的7年时光里,光伏扶贫、产业扶贫、驻村帮扶、易地搬迁,帮扶方式多种多样,脱贫步伐一刻未停,每一份亮丽的脱贫成绩单背后,都留下了公司员工夯实的扶贫脚印。 “铁杆庄稼”保收成 2017年6月20日,涞源公司为合婚台村光伏扶贫电站架设并网变压器(翟文涛摄影) 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处于太行山深山区的阜平、涞源两县可谓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可让人意外的是,这样的不毛之地却能长出“铁杆庄稼”。 2019年年初,家住阜平县龙泉关镇黑崖沟村的村民高志合拿到了光伏扶贫分红的3000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对于长期卧床、没有稳定收入的他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咱可得好好感谢供电公司,这扶贫电站每年20万元的收入,不仅让多年来没有收入的村集体有了进账,也让村里60户贫困村民有了稳定的分红,这就是给咱老百姓种上了‘铁杆庄稼’呀!” 黑崖沟村村支书赵先宁和村民们分享着喜悦。 “光伏扶贫”给贫困户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老百姓叫它‘铁杆庄稼’,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的服务就得跟得上、做到位,保证粮食收成稳定!”阜平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匙跃军说,村级光伏电站并网时,党员突击队连续七天吃住在工地,提前五天竣工投运。 在涞源县,常年大病、身患残疾、年老孤寡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能够通过光伏扶贫获得稳定收入,月月有分红,长期有保障。金家井乡十八盘村52岁的低保户张记年患股骨头坏死多年,走路拄拐,没有劳动能力,与85岁的老父亲结伴为生。仅2019年,张记年一家就拿到光伏分红4080元。 按照户均每月300元、每年3600元计算,仅光伏收入一项,就基本满足了人均年收入不低于3200元的现行脱贫条件。这项长期稳定的收益支撑,的确能使“庄稼”旱涝保收,成为贫困户的兜底保障。 挪开穷窝转命运 2019年10月17日,阜平公司党员服务队对天生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变压器进行红外测温,保障居民温暖过冬(刘钟毓摄影) 桃木疙瘩村,距离最近的涞源县城也有75公里。每到大雪封山,村民便无法出山。“俺们冬天吃雪水,夏天吃雨水,春秋季节拎着塑料桶下到山沟底部背水吃,一年到头基本不洗澡。”村民吕成文回忆道。 2018年,吕成文一家只需负担9000元,就搬进了县城福泽园小区75平方米的楼房里。基本生活有了稳定保障,吕成文也没闲着。他在小区旁边的扶贫产业园找到了工作,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车间里都是电气化流水线,计件加工,一天八小时也不累,每个月还能收入2000多元,这让他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 “搬出大山,可算是挪了穷窝。城里生活与山上比,简直是‘一天一地’。”楼房水、电、暖齐全,小区配备卫生院、幼儿园、超市等配套设施,像吕成文这样的易地搬迁贫困户纷纷点赞。 同年10月,阜平县龙门村村民袁博一家搬进了河口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与吕成文家一样住进了75平方米的电供暖新居。“过去的老房子在山间台地上,冬天甭提多冷了,屋里穿着棉袄也不觉得暖和。现在的新家冬天里能到二十六七度,小孙女写作业时手也不冷了。” 楼上楼下电气化,挣钱就在家门口。在涞源和阜平,像吕成文、袁博这样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约有6.76万人。供电公司全力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电力配套工程,承担全部工程投资12567万元,确保搬迁群众能够住上暖心房。 授之以渔防返贫 2019年5月14日,涞源公司员工为驻村帮扶的十八盘村种植特色土豆(翟文涛摄影) 如何让贫困户自力更生,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如何避免贫困户“脱贫又返贫”?驻村工作队给出了答案。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是涞源县金家井乡十八盘村驻村工作队的初心和使命。 十八盘村紧邻空中草原景区,村民们靠山吃山谋求生计,向游客租赁马匹是村里一项支柱产业。驻村工作队积极跑办,拉来25万余元投资,给村里新装了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为村民依托旅游产业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工作队联系供电所帮我改了电线、安了热水器,家里水电暖齐全,又能洗澡,游客非常满意。整个夏天,光农家院餐饮、住宿就挣了4万多,加上给游客拉马,今年我家挣了8万多。” 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和帮助下,贫困户刘海林把自己分到的100平米的二层小楼稍加改造了一番,经营起了农家乐。到2018年底,十八盘村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2019年5月,工作队又帮着村里谋划了特色土豆种植项目,在十八盘村40亩集体土地上试种了兴佳2号、黄金薯、紫土豆三个品种特色土豆,并将土豆试验田划分为20个地块,分别由涞源公司各基层单位承包,协助村民做好试验田管理工作。当年9月,40亩收获土豆6万余斤,真真切切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动人的故事从来都不只一个,扶贫之花早已悄然开遍每个角落。 2016年,顾金龙结束了十几年的在外打工生活,回到柳树底村,自己创业搞起了肉鸡养殖,年收入60万元。阜平公司驻柳树底村第一书记辛树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全村推广顾金龙的“创业经”,开拓思路,寻找市场。如今,全村养殖户已发展至近20户,还有村民办起了小型服装加工厂、组建了装修公司。就这样,辛树忠自然而然成了村民致富的“引路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刘海林”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接续奋斗的新起点。驻村工作队从实际出发,从群众最急的事抓起,真心真意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为村民铺就了“光明路”、架设了“光明电”、送上了“光明情”。(庞龙光翟文涛 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