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供检修试验工区促进员工成长纪实

发布日期: 2012-07-10

“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查阅资料、回忆总结的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要充分运用案例分析等形式,结合岗位工作,编写出实用性强的论文,同时在各工作领域内推广,以提高员工工作热情。”6月15日,省公司总经理孙正运在沧州供电公司调研期间,兴致勃勃地来到检修试验工区。这不是他第一次来这儿,但这次却又有新的发现,拿着工区员工自己编写的论文集,他称赞工区在激活员工思维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沧州供电公司检修试验工区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新成立的工区,新工区却有着优良的老传统,组成检修试验工区的变电检修工区、修试所、沧南工区部分班组在促进员工成长工作中都有着独到的经验和员工们撰写的论文。检修试验工区成立后及时将好的经验、做法共享,拓展思路,带领员工写论文、搞创新、编教材,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激活员工思维,点燃员工创新热情。正像总经理孙正运所说,“每次来都有新的东西,都能发现可喜的变化。”

  论文写作激活的思维

  论文写作,原本是专家、学者擅长的项目,很难与奔波在生产一线的供电员工联系起来,而在检修试验工区,员工们不但把论文写得像模像样,更在写作过程中查阅资料、总结提炼、补充新知识,头脑变得更活跃,新想法不时冒出,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110千伏东河站1号主变套管过热缺陷分析》是检修试验工区检修一班的一篇普通论文。这篇论文详细分析了设备缺陷原因,并给出了有效的消缺方法,同时大大锻炼了员工的写作能力,但这远远不是这篇论文带来的所有好处。这看似一篇普通的论文却为工区培养了一位“套管专家”,编写出一本《110千伏及以上电容式套管部件检修实用手册》,创新出“免放油更换套管专用装置”技术成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员工们参与110千伏东河站1号主变消除缺陷的过程。以前大家处理完缺陷只要填写缺陷分析卡或缺陷分析报告就完全可以了。近两年来,原修试所倡导做“文武兼备”的员工,要求大家会干更要会写,论文写作成了锻炼大家的一个平台。

  赵志廉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调研套管的情况。套管在电网设备中是再平常不过的部件了,经常和套管打交道的赵志廉觉得这是小事一桩。工作之余,他开始搜集每个厂家生产的套管型号、结构,查找配套的各种附件。越搜集,发现套管的学问越大,越感兴趣,下班回家赵志廉也舍不得放下各种资料。

  最终,赵志廉关于套管调研的资料给这篇论文的写作帮了大忙。意犹未尽的赵志廉并没有就此放下对套管的研究。没过多长时间,就编出了一本《110千伏及以上电容式套管部件检修实用手册》。如今,赵志廉成了“套管专家”,在“免放油更换套管专用装置”研发过程中,套管知识派上了大用场。在他的参与下,大家终于研制出了“免放油更换套管专用装置”。

  工区里像赵志廉这样的受益者比比皆是。写作一篇论文就是梳理一类知识,提高一种技能,现在每当有好的选题,大家都争着抢着写,工作时间写不完,回家继续写。上了年纪的老师傅也不甘落后,和年轻员工组成小组,老师傅贡献丰富经验,年轻人发挥写作特长,一起完成论文。工区的专工也多了一项工作——专门帮大家筛选题目、指导写作方法。

  看到员工这么热情地参与论文写作,工区积极联系国内公开发行的《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建立起供稿渠道,每期学报上都有5到6篇员工自己写的论文。截至目前,已有23篇员工论文公开发表。同时工区还将论文写作作为班组建设的内容,与绩效考核挂钩,奖励成绩突出的员工。

  如今,工区各个班组都有自己的论文集,这些论文集收集了许多难得案例,成为员工培训最实用的教材,也是解决同类问题的典型指导书。论文写作不但帮助员工迅速成长,也成了助推工区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与创新激发的灵感

  沧州供电公司检修试验工区成立后,最先整理出的房间就是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室,这是工区领导和员工最喜欢来的地方,也是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今年省公司工会命名的“王伟创新工作室”也把“家”安在了这里。 

  职工技术创新在沧州供电公司一直充满活力,先后诞生了“一线一车”试验平台、折叠式均压罩等成果,还有像王彪、于丰友等一批创新带头人,更突破性地提出了“悬赏揭榜”法,促进了创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新成立的检修试验工区,人们再次看到了职工技术创新迸发的勃勃生机。

  “王伟创新工作室”是工区创新工作的主力,在其成员中,工龄最长的张亚亮已经工作了41年,很快就要退休,工龄最短的是入职不到两年的大学生谷雨。不管工龄长短,无论岁数大小,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创新成果。

  “现在最年轻的谷雨已经是电气试验三班的创新骨干了!”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王伟很欣慰地介绍,“现在一有时间,他就开始琢磨新点子。你瞧,这套卡牌游戏——油化世界,把油化试验和‘三国杀’结合了起来,就是他的点子。”这套印有各种专业术语和班组文化、工作场景的游戏卡,寓教于乐,又闪烁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

  在展室的墙上,有一块贴满各色便利贴的地方,这就是工区特有的“创意贴吧”。为了随时记录员工闪现的各种点子,在每个班组都有这么一个“创意贴吧”,同一类型的点子就用同一颜色的便利贴。每过一段时间,创新工作室就会把各种点子收集、筛选。筛选出来后,创新工作室会组织“头脑风暴”,哪些点子更有价值、如何实现这些点子……员工们各抒己见。对于最终确定要实施的点子,创新工作室会定为“金点子”。对这些“金点子”,更是呵护有加,争取都打造成“金项目”。

  刘忠顺,是检修试验工区副主任,今年的他又多了一项头衔——“金点子园丁”。这个略显腼腆的“园丁”,浇灌出了令人欣喜的“花朵”——由他参与指导的“实验数据现场采集分析系统”获得了2011年上半年省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在“实验数据现场采集分析系统”的创新项目中,刘忠顺能成为“金点子园丁”并不是偶然,这个创新项目的核心涉及高压专业和生产MIS系统,而他既是高压专业毕业,又有管理生产MIS系统的经验。在创新过程中,他在高压班和信息小组之间积极沟通,发挥各家所长,最终获得的成果夺得了省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

  如今,“金点子”的来源越来越广泛,论文写作过程中萌生的灵感、实际工作希望提高效率的想法,当然还少不了“创意贴吧”的各种点子,最为关键的是,员工们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灵感自然源源不断。

  编写教材点燃的学习热情

  沧州供电公司检修试验工区新员工都喜欢翻看一本被称为“缺陷宝典”的书。省公司总经理孙正运在该工区调研时,也特意带走了一本“缺陷宝典”。这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

  这是该工区员工自己动手编写的《变压器缺陷跨专业综合分析汇编》,书中汇集了自2008年以来变压器的各类典型缺陷,为了更为直观,还附有缺陷设备的现场照片,试验数据以及完整的分析处理过程。同时,它还是针对现场疑难杂症的跨专业综合会诊,来自油化、电气试验等各个专业的意见都涵盖其中,“这可是工区最资深的缺陷专家!”连工区的不少老师傅都自愧不如。而这些正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是员工自己做编辑、当作者写就的教材。

  2008年,二次检修一班发起了“消缺经验交流谈”,拉开了工区员工自己编写教材大幕,接着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等7个专业都开始了针对自己专业的缺陷分析。现在,工区已经形成了涵盖二次检修的保护类、综自类,变电检修的断路器类、隔离开关类等25大类,32万字的缺陷分析材料,不但为经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成为员工培训的第一手教材。

  “那时我们不会使用计算机的画图工具,许多图就手工用画图板画上去!”检修试验工区员工王朝阳回忆起最初的情景。也正是从那时候,他逐渐学会了使用画图工具,掌握了新技能。

  59岁的高光辉师傅,没法和年轻人一样又写又画,他就多给大家讲课。不管在消缺现场还是日常维护,只要有时间,他一定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

  不仅仅是编写消缺的教材,一系列技能操做手册也在员工的手中诞生了。

  辛民清是一次检修二班的一名班组培训员,一次实习大学生向他抱怨,“断路器的检修工艺太抽象了,要是能配上图片就好了!”他想,“是啊,新员工没见过设备啊,要是用图片把各个部分直观展现出来,培训起来不就省事了。”于是,照相机成了辛民清现场作业的必备工具,在每一个现场他都请员工给设备“拍照留念”。一个月后,《一次设备检修二维技术图册》制作完成了。

  《综自技能操作手册》、《设备二次维护手册》等10余套图文并茂的手册在员工的智慧中诞生。编写手册的员工受益,使用手册的员工更是受益匪浅。

  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的沧州供电公司检修试验工区,担负了更大的责任,承担更多的任务,但几乎处处都能看见员工的创造,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员工动手动脑的参与。“每一名员工都是一座金山。”正如王兆国在省公司视察时说的,沧州供电公司检修试验工区正是在尊重员工、依靠员工的基础上,给他们创造平台,为他们搭建舞台,员工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热情高涨起来。迅速成长的不止是员工,提高的更不止一项项工作效率,更有企业长远的发展。(记者庞彦娟  通讯员郑旺)

相关链接